2024-04-25 09:49:18

行业大话 | 成都服装别样滋味[下]
来源:http://www.vifo.com.cn/article_view.asp?id=2143
  贴牌,赚得少还得这样做

  结果:别人拿走大头


  与异地商标效应相比,成都最普遍的做法还是贴牌,即帮国内其他地方的知名品牌做服装,本地企业挣加工费,而更多的附加值被外地企业拿走。本文开头提到的某知名人士穿的西服就是我市一家比较有名的服装厂生产的贴牌产品。

  7月8日,该厂负责人对记者说:“如果不是贴牌,同样一件衣服,把我们自己的商标贴上去,那价格就不是4000多元,而是800元了;同样一件衣服,若不贴我们的商标,贴成我市其他不太知名的商标,能值200元就算幸运。”

  郑万勋告诉记者,成都地区服装及原辅材料市场年销售额约1100亿人民币,而成都本地企业服装年销售额只有50亿元,仅占4.4%,“国内绝大部分的名牌服装都在成都加工,成都企业只挣了点加工费,大头给别人拿走了!”郑万勋说:“成都成了别人的奴隶、殖民地!”

  行家观点:

  一旦成为别人的“奴隶”,就难以打造自己的品牌;消费者不买本地服装,是因为缺乏整体的品牌效应;品牌效应的缺失,导致整个服装行业的整体滑坡。郑万勋说,一个恶性循环就这样产生了。

  成都一年1100多亿元的市场份额是国内很多地方难以望其项背的,外地知名品牌到成都寻找贴牌厂家,就是看中这个大市场。然而,成都服装企业的保守和品牌意识不强,从下面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

  为贴牌,本地企业设宴外来客

  原因:缺乏品牌观念


  7月5日,上海一家生产西装的企业负责人来到成都,寻找可以为他们贴牌的生产厂家。成都的各服装企业闻讯后趋之若鹜,纷纷设宴款待,希望拿到贴牌的订单合同。几经考察,最后位于机场路的某服装公司争取到了贴牌生产的订单。该公司老总介绍说,要拿到贴牌资格,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都必须达到标准,也就是说,生产出的服装质量要好。“成都能制作出高质量服装的企业很多,竞争当然激烈。”

  记者感到不解,既然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服装,为何不自己打品牌闯市场?

  郑万勋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成都服装企业太保守、小富即安、创品牌的意识不强,而且缺乏宣传意识。他称,成都一年1100多亿元的市场份额是国内很多地方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之所以知名品牌都要到成都寻找贴牌厂家,就是看中了这个大市场。在外地企业纷纷来到这里寻找贴牌厂家时,成都的服装企业大多选择了风险最小或者根本没有风险的贴牌加工,放弃了稍具风险的市场开拓,久而久之便成了别人的“奴隶”。

  位于郊县的一家企业,虽然规模大,但基本上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他们帮助法国一家服装公司生产皮衣,但从设计到面料选择再到生产,完全是他们一手一脚完成的,但上市后就成了外国牌子,有关人士很是为他们感到惋惜。如果他们创自己的牌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完全可以成为知名品牌的。”

  打牌输钱,也不愿打广告宣传

  原因:没有市场意识


  困扰成都服装企业创品牌的不止是没有市场意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都一知名品牌服装的专卖店最近相继在市内撤柜,如今仅剩下一家店,就其滑坡的原因,是家族制惹出的祸事。

  据了解,这家企业是兄妹几人发展起来的,企业所聘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自家的亲属。在企业发展壮大后,兄妹几人不再团结,由于意见不一,企业发展受困,大家纷纷要求自立门户,结果偌大一个企业被分割成几块,竞争力被大大削弱,结果快速滑坡。“如果他们及时转变成股份制企业,杜绝任人唯亲的现象,依照他们已经拼打出的天下,这个企业是不会搞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知情者对记者说。据悉,被分割后的这家企业,如今虽然同样在生产自己的品牌服装,然而景况已大不如从前,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候不得不靠为别人加工贴牌服装来维持生计。

  记者调查:

  本地企业难创品牌,与宣传意识也有关系。有些企业在搞自己的品牌,但这些老板宁愿打牌把钱输掉,也不愿投入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市服装协会就曾打算联手搞宣传,但很多企业都不同意,怕钱打了水漂。

  因为现状,本地很多优秀设计师都到了北京、上海、温州、福建石狮、深圳等地方发展。为让本地服装振作起来,有关人士及相关协会目前已展开了系列的拯救行动……

  我们为什么没有留住人才

  一服装公司副总道明


  7月12日下午5点,成都某服装企业的设计师唐兰乘飞机从上海飞回成都,7月3日到7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制式服装设计颁奖活动中,唐兰被评为全国10大制式服装设计名师,她是我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荣誉最高的两个服装设计师之一。

  “唐兰是成都非常出色的设计师,但这样的设计师如今已为数不多了,因为成都服装业的现状,导致很多优秀的设计师都流落到了北京、上海、温州、福建石狮、深圳等地方。”郑万勋对记者说。他的话记者随后得到了证实。

  某服装公司的副总经理魏冬告诉记者,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在培养服装设计人才,每年毕业500多人,但毕业后,90%的人都离开了成都到外地谋发展,“成都贴牌的现状让他们不得不选择离开。”魏冬说,服装业发达的几个省市,他们的企业虽然也要贴牌,但绝对是副业,生产自己的品牌服装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设计人才在这些地方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自己碗里的肥肉应该自己吃

  积极展开拯救行动


  要让本地服装振作起来,就要让成都人穿自己生产的服装;要让大家选择本地服装,就要创自己的品牌;要创品牌,不仅要人才回流,更要让服装行业走出固步自封的现状,让大家团结起来。记者从市服装协会了解到,目前,一系列的“拯救行动”已经展开。

  7月10日进行的我市首次服装技能比赛(本报曾作报道)就是活动之一,郑万勋对记者说,他们希望通过活动让彼此增加了解,最终达到团结协作的目的。“在去年以前,服装协会的会员单位只有20多个,现在已经有200多个了,服装协会穿针引线,让这些颇具规模的企业携起手来,让他们相互支持,信息共享。”

  郑万勋称,今年初,他已经开始在全国的游说工作,希望服装人才回流,“分别在温州、上海、福建的多个成都籍服装设计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已经同意回来,我们给的政策是,可以随意挑选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郑万勋说,除了让人才回流外,他还在进行的工作是鼓励企业打破家族制这种管理弊端,建立股份制。

  行家观点:

  成都市场确实是块肥肉,我们实在不愿忍受自己碗里的肥肉自己吃不到的尴尬,加强品牌意识应是当务之急。同时,我们希望成都市民放弃不买本地服装的观念,因为成都服装确实是好货。